日本泥鳅母卵
2022-05-30 17:44:39| 来源:| 编辑:| 点击:23次
杂交泥鳅亲本培育与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
倪 华等
野生泥鳅口感好,但生长周期长、体形小;台湾泥鳅体形大、不钻泥、易捕捉、生长快、产量高。本文所研究的杂交泥鳅是以野生黄板泥鳅、台湾泥鳅为亲本,通过人工授精,繁育出兼具口感好、速度快等优势的新型泥鳅品种。
一、亲鳅的培育
1.亲鳅的来源
2018年3月,从连云港引进3冬龄以上、无病无伤、性状良好(雌性平均规格25克/尾以上、雄性平均规格20克/尾以上)黄板泥鳅;从浙江金华泥鳅德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台湾泥鳅养殖基地引进2冬龄以上台湾泥鳅。
2.亲鳅的管理
(1)亲鳅培育池。亲鳅培育池选择水源充足、水质良好、注排水方便、环境安静的土池。塘口长×宽×高=120 米×25 米×1.2 米,坡比=2∶3。池底平坦,底部淤泥控制在15~20厘米,并在坡的基部绕池塘四周设置防逃网。防逃网嵌入土中30厘米,每隔3米用水泥桩固定。
(2)亲鳅强化培育。早晚投喂泥鳅亲本专用颗粒饲料。在水温为 15~17℃、20℃、25℃以上时,饲料中的动物蛋白质含量控制在15%、20%、30%,植物蛋白质含量在25%、20%、10%,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%、6%、7%,为满足亲本性腺发育的营养需求可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到 40%~42%。催产前1个月,间隔5~7天注新鲜水1次,每次注水时间1~2小时,以改善水质,并刺激泥鳅亲本性腺发育。每月使用EM菌等微生态制剂1~2次,调节水质,保持藻相、菌相平衡,使 pH 稳定在6.8~7.8、氨氮不超过0.5毫克/升、亚硝酸盐不超过0.05毫克/升,人工繁殖前3周停止使用各类药物。每天坚持3次巡塘,观察亲鱼摄食、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。
(3)亲鳅筛选及暂养。雌鳅选择体长15~20厘米、个体重30~60克、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,体色呈橘黄色且具有光泽、腹部白色、特征明显的个体;雄鳅选择体长15~20厘米、个体重20~50克、行动敏捷的个体。黄板鳅雌鳅为平均规格25克以上、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、体色呈橘黄色且具有光泽、腹部粉红色、特征明显的个体;雄鳅规格为20克以上、个体大、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、性状良好的个体。筛选后的亲本,转移至 12~15 米2 水泥池暂养,池水深0.6米,池顶加盖遮阳棚,池内配备微孔管道增氧,实行微流水养殖。
二、繁殖设施
水泥池育苗,16 米×2 米×1 米,地面往下0.5米,地面往上0.5米,池面光滑,池底略斜便于排水和收集鱼苗,放苗前用漂白粉全池消毒。池中用小于水泥池10厘米的网箱(图见彩中插2)布卵孵化鳅苗。
三、人工繁殖技术
1.人工催产
采用3种激素联合使用,催产方案为地欧酮15毫克/千克、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000单位/千克、类似物LRH-A 2 30微克/千克,采取背部肌肉一次注射,扎针2~3毫米,注射方向与体轴腹面成30度角,每次0.2毫升/尾,雄鳅剂量减半。
2.人工授精
人工授精采用干法集中授精法,受精率达到98%。将种鳅精囊剪碎,并用100目网布包裹放入精液保存液,用手反复碾压将精液完全碾出,使其溶解至精液保存液。继续加入50克激活液、清水250克,快速混合后倒入装有卵的瓷碗中,用羽毛搅匀,两分钟后继续搅动,并将分层出的血水缓慢倒出;此时进行二次授精,即追加1次激活液50克、清水100克搅匀,两分钟后继续加清水,并用羽毛搅动。向碗中已授精的卵加水,羽毛搅动后将上层水倒出,反复3次,直至没有血水,若发现少量血块或白色未受精浮体,将其倒出,避免在孵化过程中破坏水质。
3.孵化
采用网箱静水充氧孵化方式,网箱拉直绷紧,每平方米均匀放置受精卵200克,20分钟后开增氧机,每个孵化箱设置5~8个散气头,确保溶氧充足。卵未出膜前,每隔5小时清理1次孵化网箱上层周边,用毛刷清洗,预防网箱上口网片流水不畅,并适当加大水流速度,以卵不沉入网底为宜。当卵孵出鱼苗后,降低流速。每5小时测量水温1次,及时观察鱼苗出膜情况,记录出膜时间。40小时即可排水出苗,孵化率达85%。
4.鳅苗培育
泥鳅出膜后在孵化池中培育2~3天,刚开始鳅苗不摄食,活动能力较弱。待泥鳅卵黄囊全部消失、并有活动迹象时,投喂小球藻、蛋黄等作为开口料,每50万尾水花喂半只蛋黄,用80目的网布挤碎蛋黄加水稀释全池泼洒,另加50克小球藻,日喂3~4次,持续3天,体长可达8毫米,鱼苗的体色也由黑色变为淡黄色,转池(池塘)进行鱼苗培育。
- 上一篇:泥鳅味道有点淡了怎么办
- 下一篇:泥鳅这篇课文的启示是什么